老實說,第一次在馬賽港邊那間吵吵鬧鬧的小餐館喝到那一碗湯,我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是:「這什麼玩意兒?魚腥味好重!」金橘色的湯汁在粗陶碗裡晃盪,飄著濃濃的海潮香氣,還有點...嗯...說不上來的野性。服務生大叔看我皺眉頭,只丟下一句:「喝啊!配上麵包跟蒜泥醬,這是大海的精華!」硬著頭皮再試一口,配著塗了厚厚蒜泥醬(Rouille)的麵包,那滋味...天啊!彷彿整片地中海濃縮在嘴裡炸開了!魚腥?不,那是大海最純粹的鮮甜風暴!複雜的香草氣息、藏紅花的獨特韻味、不同魚肉層層疊疊的質感,瞬間征服了我這個自詡為老饕的舌頭。那一刻我就知道,馬賽魚湯,我跟你耗上了!非得把這道傳奇湯品搬回我的臺北廚房不可!(希望房東不會聞到太濃的魚味...)
夢想的基石:尋找那碗湯的靈魂食材
要複製那碗驚豔的馬賽魚湯,首先得搞定材料——而且是「講究」的那種。翻了好多老外食譜,問了法國朋友,甚至打電話騷擾當年餐館老闆(他大概覺得這亞洲人瘋了),才知道這湯的靈魂在於「多樣性」。絕對不是隨便幾條魚丟下去煮那麼簡單!這點真的讓我吃足苦頭。
- 熬湯的「基石魚」(Poissons de Fond): 這部分絕對不能偷懶!這是湯底鮮味的來源。我試過只用石狗公,鮮度就是差那麼一點。後來在基隆崁仔頂漁市,拜託熟悉的魚販阿伯,終於湊齊了這幾樣:
- 石狗公(Scorpion fish): 公認的靈魂!肉質細緻,膠質豐富,熬出來的湯頭特別濃鬱甘甜。一定要有!沒有它,湯底風味就少了骨架。
- 鮟鱇魚(Monkfish): 它的魚肝!是秘密武器!豐腴的油脂能讓湯頭更圓潤滑順,帶點獨特風味(有些人覺得腥,但煮進去後融合得很好)。
- 海鰻(Conger eel): 肉厚實,能提供紮實的鮮味和膠質。熬湯後肉會散掉,沒關係,精華都在湯裡。
- 巖魚(Wrasse): 肉質緊實,鮮味十足,也是傳統要角之一。
- (不得已的替代): 如果真找不到,鱸魚頭、大黃魚頭、白帶魚頭勉強可以頂替部分鮮味,但風味絕對打折扣!特別是石狗公,盡力找吧!我用過鱸魚頭代替,湯頭就顯得單薄些。
- 提味的「芳香魚」(Poissons de Goût): 這些魚肉質較好,通常會切塊在最後階段加入煮熟,吃得到魚肉本身。種類可以更彈性:
- 鯛魚(Bream / Dorade): 肉質細嫩鮮甜,非常適合。
- 鱸魚(Sea Bass): 常見,肉質緊實,味道清雅。
- 馬頭魚(Horsehead fish): 臺灣好取得,肉質細緻,鮮味足,我很愛用。
- 海鱸魚(Grouper): 肉質稍粗但鮮味濃鬱,切大塊煮不怕散。
- 明蝦、螃蟹: 豪華版必加!蝦頭、蟹殼的鮮味是另一個層次。我用過澎湖的角蝦,超讚!但成本...嗯,偶一為之。
嘗試不同組合後的魚種推薦度(滿分5星):
魚種 | 適合用途 | 風味貢獻 | 臺灣取得度 | 推薦度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石狗公 | 熬湯基石 | ⭐⭐⭐⭐⭐ (鮮甜、膠質) | ★★☆☆☆ (難) | ⭐⭐⭐⭐⭐ | 靈魂! 盡力找,找不到用鱸魚頭+魚骨勉強替 |
鮟鱇魚 | 熬湯基石 | ⭐⭐⭐⭐ (油脂、風味) | ★★☆☆☆ | ⭐⭐⭐⭐ | 魚肝是精華 |
海鰻 | 熬湯基石 | ⭐⭐⭐⭐ (鮮味、膠質) | ★★★☆☆ | ⭐⭐⭐⭐ | |
巖魚 | 熬湯基石 | ⭐⭐⭐⭐ (鮮味) | ★★☆☆☆ | ⭐⭐⭐ | |
鯛魚 | 提味 / 吃魚肉 | ⭐⭐⭐⭐⭐ (細嫩鮮甜) | ★★★★☆ | ⭐⭐⭐⭐⭐ | 首選! |
鱸魚 | 提味 / 吃魚肉 | ⭐⭐⭐⭐ (清雅) | ★★★★★ | ⭐⭐⭐⭐ | 好取得 |
馬頭魚 | 提味 / 吃魚肉 | ⭐⭐⭐⭐⭐ (細緻鮮美) | ★★★★☆ | ⭐⭐⭐⭐⭐ | 臺灣好魚! |
海鱸魚 | 提味 / 吃魚肉 | ⭐⭐⭐⭐ (濃鬱) | ★★★★☆ | ⭐⭐⭐⭐ | 肉塊不易散 |
明蝦 | 提味 / 吃蝦肉 | ⭐⭐⭐⭐ (蝦鮮) | ★★★★★ | ⭐⭐⭐⭐ | 蝦頭熬湯更棒 |
螃蟹 | 提味 / 吃蟹肉 | ⭐⭐⭐⭐⭐ (蟹鮮) | ★★★☆☆ | ⭐⭐⭐ | 豪華加分項 |
- 蔬菜與香料:湯底的魔法樂團
- 洋蔥、韭蔥(Leek): 洋蔥切丁提供甜味基底;韭蔥(白色部分切薄片)是關鍵!它能帶出細緻溫和的甜味層次,取代一般高湯的紅蘿蔔(傳統馬賽魚湯不用紅蘿蔔!)。第一次沒找到韭蔥,只用洋蔥,風味就扁平很多。後來在微風超市找到,貴是貴了點,但值得!
- 番茄: 提供酸度、色澤與濃厚度。用新鮮熟透的牛番茄或罐裝去皮番茄都可以。我喜歡各用一半。
- 大蒜: 大量的蒜末!這是地中海風味的基石。別客氣!
- 橄欖油: 品質好的特級初榨橄欖油,用量也不能省,是湯底香氣的來源之一。
- 靈魂香料:
- 茴香酒(Pastis / Ricard): 沒有它,就不是馬賽魚湯!那股獨特的八角、茴香、甘草香氣是無可取代的標誌(大約50ml)。買不到正牌Pastis?臺灣菸酒出的「56度深層海水苦艾酒」風味接近,可以救急!我用過,效果不錯。
- 番紅花(Saffron): 昂貴的黃金香料,賦予湯品獨特香氣與金黃色澤。捏一小撮就夠,用溫水(或一點湯)泡開再加入湯裡。不能省! 這是奢華的象徵。我第一次貪便宜買了劣質的,顏色死黃,香氣淡得要命,整鍋湯毀了...切記買信譽好、線條粗壯飽滿的伊朗或西班牙番紅花。
- 橙皮(Orange Zest): 新鮮柳橙皮屑,是許多傳統食譜的秘密武器!帶來一絲明亮的柑橘香氣,平衡厚重感(約1/4顆橙皮)。
- 香草束(Bouquet Garni): 簡單用棉線綁起來:新鮮巴西里莖、百里香(Thyme)、月桂葉(Bay Leaf)、乾橙皮一小片(非必需但加分)。臺灣常見的乾燥綜合香草包方便,但風味絕對比不上新鮮貨!
- 鹽與黑胡椒: 最後調味用。

熬煮的藝術:時間與耐心的魔法
重頭戲來了!做馬賽魚湯,急不得。它就是需要時間慢熬,把大海的精華都釋放出來。我失敗過好幾次,不是湯太腥,就是不夠濃,魚肉煮成渣... 終於抓到訣竅:
- 處理魚獲: 這步驟最繁瑣,但非!常!重!要!
- 基石魚(石狗公、鮟鱇魚、海鰻、巖魚):請魚販處理乾淨,去鱗去內臟。魚鰓、內臟、瘀血一定要徹底清除乾淨,特別是魚腹內的黑膜(腥味來源)!鮟鱇魚肝取出備用。魚切大塊(熬湯後肉會散掉無所謂)。
- 提味魚(鯛魚、鱸魚、馬頭魚等):去鱗去內臟,切成大塊(約5-6公分見方)。魚塊不要切太小,最後煮才不會散掉!
- 蝦:剪去腳、鬚,從背部劃開,挑掉腸泥。螃蟹刷洗乾淨,切塊(硬殼處拍裂)。
- 蝦頭、蟹殼別丟! 等一下用來熬湯底,鮮味加倍!
- 熬煮高湯基底(Fumet de Poisson): 這是湯濃鬱鮮甜的關鍵!
- 鍋中倒入足量的橄欖油(約50-80ml),中火加熱。丟入所有蝦頭、蟹殼,用力翻炒壓碎,炒到變紅飄出濃鬱香味(約5分鐘)。這時廚房那個香啊!
- 加入切丁的洋蔥、切薄片的韭蔥(白色部分)、大量的蒜末,繼續拌炒到蔬菜變軟(約8-10分鐘)。別炒焦!
- 倒入茴香酒(Pastis)!讓酒氣揮發一下(約30秒)。
- 放入處理好的基石魚塊和鮟鱇魚肝(如果有的話),稍微翻炒。
- 加入番茄丁或罐裝番茄、泡開的番紅花(連同泡的水)、香草束、橙皮屑。
- 倒入足量滾燙的熱水,完全淹沒所有材料(水位要高過材料約5公分)。切記用熱水!冷水會讓魚肉收縮,腥味鎖住。用冷水煮魚湯,腥到你懷疑人生,我慘痛經驗過...
- 大火煮沸後,立刻轉最小火! 讓湯維持在將滾未滾、微微冒泡的狀態(法文叫"Fremir")。蓋上鍋蓋,慢燉至少45分鐘,理想是1小時。火太大湯會濁,魚肉碎渣會讓湯變苦。耐心,這裡是風味萃取的關鍵!
- 過濾湯底: 時間到,湯色呈現美麗的金橘色。將湯裡所有的渣滓(魚骨、魚肉碎、蝦殼、蔬菜、香草束)徹底濾掉!我會用細網篩再加一層棉布過濾兩次,確保湯頭清澈無雜質。這時得到的就是濃縮的馬賽魚湯精華湯底!嚐嚐味道,鮮到掉眉毛!但記得這時先別調味!
- 組合與最後烹煮: 主角湯底準備好了!
- 把清澈的金黃湯底倒回乾淨的鍋中煮沸。
- 依序放入肉質較厚實、不易煮散的魚塊(如海鱸魚塊、螃蟹塊),煮約3-4分鐘。
- 再放入其他魚塊(鯛魚、鱸魚、馬頭魚)和一些蝦仁(如果蝦仁不大,最後放)。
- 保持中大火,讓湯維持滾沸狀態,但別大滾到把魚肉攪爛。煮約5-8分鐘,直到魚肉剛剛熟透(肉質變白,用叉子可輕易剝離)。 煮太久魚肉就柴了!
- 這時才加入鹽和現磨黑胡椒仔細調味! 鹹度要夠才能帶出鮮味,但別過鹹。
- 不可或缺的伴侶:蒜泥醬(Rouille)與烤麵包片(Croûtons)
- 沒有這兩樣,馬賽魚湯就少了靈魂!Rouille 意思是「鐵鏽」,指它橘紅的顏色。做法很簡單:把幾片白麵包(去邊)泡點牛奶或魚湯擠乾,加入大量大蒜、一點紅辣椒粉(或辣椒醬)、鹽、蛋黃(可選),用食物調理機或搗缽打成泥,邊打邊慢慢加入大量橄欖油,做成類似蒜味美乃滋的濃稠醬料。重點是蒜要夠多、夠辛辣! 直接單吃都很過癮。
- 法棍切片,塗點橄欖油(或蒜瓣擦一下),烤到金黃酥脆。
- 吃法關鍵: 把烤得熱熱香脆的麵包片塗上厚厚一層辛辣的Rouille,丟進熱騰騰的湯裡!讓麵包吸飽湯汁變得半軟,連同鮮美的魚肉一起入口... 天堂!或者直接把Rouille淋在湯裡攪拌,增加濃稠度與辛辣風味。兩種吃法我都愛!

熬一鍋成功的馬賽魚湯,哪些步驟最容易失敗?
失敗點 | 後果 | 關鍵預防措施 |
---|---|---|
魚沒處理乾淨 | 湯腥味重 | 徹底去鱗、去鰓、去內臟,刮淨腹內黑膜 |
基石魚不足/錯誤 | 湯底單薄、鮮味不足 | 至少包含石狗公/鮟鱇魚/海鰻其中兩種以上,找不到用鱸魚頭+魚骨替代 |
茴香酒省略 | 風味不對,失去靈魂 | 務必加入!可用臺灣56度苦艾酒替代 |
番紅花品質差/量少 | 湯色淡、香氣不足 | 選購優質番紅花,一小撮泡開後加入 |
熬湯火太大 | 湯濁、魚肉碎渣多、易有苦味 | 煮沸後務必轉最小火,保持微滾狀態 |
熬湯時間不足 | 鮮味、膠質萃取不夠 | 基石魚部分至少慢燉45分鐘到1小時 |
過濾不徹底 | 湯有渣、口感差 | 用細網篩+棉布過濾兩次 |
最後煮魚塊火候錯 | 魚肉煮老變柴或散掉 | 保持中大火滾沸狀態,但勿劇烈滾動,依魚種大小分次下鍋,煮至剛熟即離火 |
鹽太早加 | 魚肉易縮,湯鹹度不易掌控 | 最後調味! |
沒有搭配Rouille | 風味層次不足,儀式感消失 | 務必製作辛辣蒜泥醬搭配烤麵包片 |
熬煮心得坦白說: 說實話,在家複製馬賽魚湯,成本真的不低(尤其那些基石魚和番紅花),過程也繁瑣(處理魚到懷疑人生)。第一次做的時候,看到那鍋濃湯,心想「看起來好像咖哩喔」,結果喝一口... 哇!那個衝擊感! 但當你終於熬出那鍋金黃濃鬱、鮮味炸裂的湯,配上自製的辛辣Rouille和香脆麵包,和家人朋友分享時看到他們驚豔的表情,一切都值得了!而且,第二天的湯通常更好喝! 味道融合得更完美(當然,魚肉要挑出來冷藏,隔天再加熱湯,最後放回魚肉稍微溫熱即可)。

關於馬賽魚湯,你一定想問...(Q&A)
Q1: 在臺灣真的很難找到石狗公、鮟鱇魚這些魚,怎麼辦?
A: 這真的很現實!我的經驗是:
- 基石魚替代方案: 盡量用鱸魚頭(或大條鱸魚切下的魚頭魚骨) + 大白帶魚頭/中段(膠質豐富) + 大條的黃魚(或黃魚頭) 組合。雖然風味層次不如傳統,但認真熬煮還是能有不錯的鮮味和膠質。蝦頭、蟹殼務必加入熬基礎湯底,能有效提升鮮味!至於豐腴感,除了魚骨,也可以試著加一小塊豬皮一起熬(法國鄉村有些作法會加),但這就非正統了。
- 提味魚: 鯛魚、鱸魚、馬頭魚在臺灣相對好取得,多用這幾種肉質好的魚切大塊最後煮,吃起來很滿足!
Q2: 番紅花(Saffron)太貴了!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東西代替嗎?
A: 老實說,省略番紅花,那碗湯就不叫「馬賽魚湯」了! 它的香氣和色澤無可取代。但我們可以「聰明消費」:
- 少量即可: 真的只需要一小撮(約十幾根線蕊)。買最小包裝(0.5g/1g)。
- 善用風味來源: 熬湯時加入蝦頭、蟹殼,它們的蝦紅素也能幫助湯色呈現橘紅。優質的紅椒粉(Paprika)少許加入Rouille或湯裡,能輔助色澤(但味道不同)。
- 重點投資: 既然決定挑戰馬賽魚湯,就把番紅花視為必要的投資吧!它帶來的獨特花香、大地氣息,是這道湯的奢華印記。
Q3: 做了一大鍋,吃不完怎麼辦?隔夜還可以吃嗎?
A: 當然可以!而且通常隔夜的湯更美味! 因為香料和魚鮮味融合得更好。
- 儲存方法: 將湯和煮好的魚肉/海鮮分開儲存(魚肉泡在湯裡太久會過爛)。湯放涼後蓋好冷藏(最多3天),或冷凍(可放1-2個月)。魚肉部分冷藏即可(1-2天)。
- 加熱方法: 取出湯,煮沸。再放入魚肉塊(和蝦、蟹),小火加熱至魚肉溫熱即可(避免再次久煮變老)。
- 隔夜湯變化: 隔夜湯通常更濃稠,可以當成濃湯基底,加入更多海鮮(如淡菜、蛤蜊)或鱈場蟹之類的豪華食材再煮成「海鮮濃湯」。或者加入義大利米(如Arborio)煮成馬賽魚湯燉飯(Risotto à la Marseillaise),超級好吃!